防止耕地抛荒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基本要求,对于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提高粮食总产、推动农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市就耕地抛荒整治工作目标和时间安排,对标对表,立整立改,全面遏制耕地抛荒发展态势,有效解决了耕地抛荒问题,保障粮食生产安全。
5月24日,艳阳高照,田畴吐绿。在吉首市马颈坳镇雅沙村,300多亩的“白云贡米”基地现场,2台现代化插秧机正发着“隆隆”声响,半个小时不到,30亩稻田全部栽插完毕,彰显着科技赋能“闹”春耕的美丽画卷在这片大地上已徐徐铺展……
“抛荒地又变成良田了”
“用这机器来插秧速度真是太快了,种再多的田我们都不怕,我们村100亩抛荒地有了这几台‘大家伙’的帮忙,抛荒地又可以变成良田了”,看着横成行、竖成列,已栽插完成的青青秧苗,雅沙村支书李津侣高兴得合不拢嘴。
据了解,雅沙村现有稻田面积1480多亩,由于城镇化不断发展,年轻劳动力基本上外出务工,一些耕种条件薄弱的耕地渐渐抛荒,造成了耕地浪费,无人耕种而抛荒的有近百亩。
如何对撂荒地进行复耕复垦,不能因为劳动力问题造成耕地浪费,成了村支书李津侣每天必须思考的课题。正在村支书不知所措之际,市农业农村部门为他带来了好消息,将协调农机部门对全市有条件的撂荒地用机器代替人工进行复垦复种,而今日在雅沙村撂荒地栽下的青青秧苗,则是吉首市对撂荒地整治的一个成功缩影。
保护耕地,固本安民。今年以来,吉首市在摸清底数的基础上,对全市撂荒地分类施策、综合治理,采取动员农户复耕复垦、委托亲友代耕代种、大户流转复耕、合作社代耕代种的办法,使撂荒地整治落到实处,同时积极协调农机部门对全市139个行政村撂荒地进行根本性整治。
“在抛荒地治理中,我们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在2022年完成10000亩高标准农田建设目标任务。”市农业农村局局长杨世建介绍道,当前的农业生产,要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解决劳动力的不足是关键,还得依靠农业机械化,而山区的撂荒地很大一部分是零散、狭窄的陡坡梯田,不方便机械耕种。高标准农田项目的实施,使田间道路通了、地平了,撂荒地也将会得到全面整治复垦,让抛荒地切实变成良田。
“我要把这种施肥技术带回去”
“这种用机器施肥的方法有什么好处,每次施肥用量是多少?可以节约化肥用量吗?”在机械插秧现场,有一个来自吉首市丹青镇大兴村的种植大户,时而向身边的技术人员询问施肥技术,时而对机器施肥技术啧啧称赞。
“我今年流转种植了300多亩水稻,其中200多亩都是抛荒地复垦,复垦地施肥技术相当关键,关系到年底的收成,我要好好学,把这种施肥技术带回去”来自丹青镇大兴村的水稻种植大户张宝平,边看施肥演示边介绍道。
据了解获悉,张宝平是丹青镇大兴村2组村民,2022年在市农业农村部门的政策宣传支持下,流转了村里近300亩稻田来种植水稻,其中就有近200亩是抛荒地经过复垦而来,如何解决多年抛荒地的肥力缺乏问题,成了张宝平急需解决的头等问题。当听说雅沙村将召开全市耕地抛荒治理现场会,并进行相关技术演示时,便早早来到演示现场等待。在看了机器边插秧边施肥时,不时发出啧啧称赞声。
“这种施肥方法是水稻侧深施肥技术,播栽施肥一步到位,减少粗放撒肥的种植模式,节省成本,可进一步实现水稻高产高效”市农业农村局推广研究员陈道云介绍道,肥料由人工撒施转变为机械深施,改变人工撒施不均匀的施肥方式,能更精准、均匀施用。水稻生长期可以不追肥或穗肥看苗追肥,能节省大量的人工成本。同时,肥料改深施在稻根旁边不容易流失,方便水稻通过根系吸收养分,显著提高肥料的利用率,侧深施肥相比传统施肥,因肥料直接送到水稻根系附近,肥料不会大量溶解在水中而随雨水流入河流,对周边湖沼水质带来污染少,这也是吉首市实施化肥减量增效使用的重要技术措施之一。
“看了这种新型施肥技术令人心动了,要把技术带回去,今年的粮食生产丰收就不成问题”张宝平信心满满。
“水稻侧深施肥技术要向全市推广,特别是种植大户、相关专业合作社要起带头示范引领作用”就新型施肥技术,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杨世建强调,运用新型技术推进全市农业生产过程中农药化肥减量增效。
据了解,2022年吉首市全域粮食播种面积达到8.2万亩,共创办了4个市级1000亩示范区、11个乡级100亩示范片、139个村级50亩示范点;在耕地抛荒治理上全市完成创办5个市级200亩示范带、11个乡级100亩示范片、139个村级50亩示范点。截至目前,已完成抛荒耕地治理3670亩,完成任务数的98.6%。
“农业+科技”深度契合,昭示着现代农业助推乡村振兴的大幕在吉首已然开启,田间地头回荡的“隆隆”声响正激励着土家、苗家儿女追逐全面小康的奋进力量。
作者:廖胜冲 陈道云 来源:湖南日报